黑龍江經(jīng)濟網(wǎng)訊(董慧瑩 徐英錦)近日,明水縣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的干警們帶著國徽、卷宗與精心擬定的調(diào)解方案,專程走進一位1944年出生、癱瘓在床的老人家中。沒有莊嚴的法槌聲響,沒有肅穆的法庭布置,這場“特殊庭審”卻讓“司法為民”的暖意,在秋日的陽光下靜靜流淌——這既是明水縣法院踐行新時代“楓橋經(jīng)驗”的生動縮影,更是“讓司法有力度更有溫度”的真實寫照。

事情要從當事人張爺爺?shù)奶厥馇闆r說起。張爺爺行動不便、長期臥床,根本無法到法院參與庭審,得知這一情況,民事審判庭法官宋艷波當即表示:“案情雖不復(fù)雜,但司法服務(wù)絕不能打折扣。我們不僅要把法庭‘搬’到老人床邊,更要把調(diào)解工作做到當事人的心坎里?!?/span>

為了讓庭審高效又貼心,承辦法官提前做足了準備:反復(fù)翻看卷宗梳理細節(jié),與張爺爺?shù)募覍偕钊霚贤私庠V求,最終摸清了矛盾核心——張爺爺與老伴均為二婚,如今兩人年事已高、無力互相照料,便在財產(chǎn)分割與養(yǎng)老保障問題上產(chǎn)生了分歧??紤]到老人身體虛弱,無法承受長時間庭審,法官提前與兩位老人、雙方家屬逐一溝通,初步敲定了調(diào)解方向與方案,只為最大限度減少老人的負擔(dān)。
開庭當天,干警們一進老人家門,就忙著搭建“臨時法庭”;法官沒有用急促的問話推進流程,反而把語速放慢了兩倍,拉著老人的手耐心傾聽——這份“把當事人當家人”的細致,漸漸融化了老兩口心中的芥蒂,讓他們愿意敞開心扉溝通。調(diào)解結(jié)束后,法官特意蹲在張爺爺?shù)牟〈策叾冢骸昂罄m(xù)的法律文書我們會直接送過來,您和阿姨要是有任何疑問,隨時給我們打電話,不用來回跑法院?!甭牭竭@話,張爺爺看著干警們收拾東西的背影,渾濁的眼睛里忽然泛起了微光,他輕輕吐出兩個字:“謝謝”。這簡單的兩個字,藏著老人及家人對“司法不缺位”的深深感激,更映出了人民群眾對“司法為民”的熱切期盼。

明水縣人民法院的干警們用實際行動證明:新時代“楓橋經(jīng)驗”,從來不是冰冷的條文,它既是化解矛盾的“金鑰匙”,更是架起黨和群眾“連心橋”的鋼筋鐵骨。當司法的陽光,能照進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角落;當法律的溫度,能暖到每一位群眾的心里,法治中國的畫卷,必將更加動人、更加溫暖。
從田間地頭到百姓炕頭,從冰冷法條到溫情調(diào)解,明水縣人民法院的干警們始終用腳步丈量民意,用真心化解矛盾。這場病床前的“臨時庭審”圓滿結(jié)案,但這不是終點,而是新的起點——它標志著新時代“楓橋經(jīng)驗”在基層司法實踐中深深扎根,更預(yù)示著“司法為民”的生動故事,將在這片黑土地上不斷續(xù)寫新的篇章!